設計費為何常常不透明:三個根本原因!
多數屋主在詢價時,最常聽到的回答是「要看現場狀況」或「這要再細談」。
其實,設計費的不透明,並非業者刻意模糊,而是因為設計服務的範圍差異極大。

以下三點,是造成費用難以比較的主要原因:
服務範圍不一
有些設計師只負責平面規劃與材質建議,有些則包含工程監工、家具採購甚至軟裝搭配。當服務內容不同,收費自然落差極大。
報價方式各異
有人按「坪數」收費,也有人依「設計項目」細分;若再加上「圖面張數」、「複雜度」、「工期」等變因,整體結構就更難對照。
資訊不對稱
市場上缺乏統一標準,屋主往往只能憑感覺比較。不同公司報價單格式不一、項目名稱不一致,導致誤會與落差頻傳。
掌握這三個關鍵,就能更清楚知道「錢花在哪裡」,也為後續選擇合作模式打下基礎。
👀 延伸閱讀:設計費怎麼算?一次搞懂設計師不說的報價邏輯
三大模式解析:全包式/純設計/統包!

不同的合作模式,決定了「費用怎麼算」、「誰來負責」以及「出問題誰扛責」。
在簽約前,先理解三者的結構差異,才能避免預算模糊或施工爭議。
三大常見合作模式比較
全包式(設計+工程+監工)
定義:設計師或公司從設計、材料、發包到監工,全程一手包辦。
費用結構:以總工程金額的 10%~15% 為設計費,或報全包價。
- 屋主省時省力,溝通單一窗口。
- 設計與施工整合,品質穩定。
- 費用較高,須選信譽良好公司。
純設計(僅設計與規劃)
定義:設計師只負責規劃與繪圖,不參與工程與監工。
費用結構:依坪數(每坪約 3,000~8,000 元)或項目報價。
- 費用透明,彈性高。
- 需自行找工班、監工。
- 適合有經驗或小型改造案。
統包(設計+工程發包)
定義:由統包商負責設計、工程與發包管理,設計師未必全程監工。
費用結構:以工程總價為主,設計費可能含在內或另計。
- 流程簡化,對單一窗口。
- 施工效率高,但細節較粗。
- 合約須明確,避免責任模糊。
三大模式優缺點速覽:何時該選哪一種?

選擇哪一種合作模式,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,而是要根據「預算」、「時間」與「信任」三個面向綜合評估。
如何選擇最適合你的合作模式?
預算考量
若預算充足、希望整體風格一致又不想煩心細節,「全包式」是最省時省力的選擇。
但若希望靈活控制成本,或本身就有人脈、懂裝修流程,「純設計」或「統包」能讓你有更高的主導權。
時間與精力
若平時工作忙碌、沒有時間親自跑工地,建議交由設計公司全權處理。
反之,若你願意親自監工、參與選材與發包,那純設計模式會給你更多自由度。
信任與風險掌握
不論選哪一種合作方式,都要確保合約條款清楚、報價細項透明。
一位有經驗、願意清楚解釋的設計師,往往比低價報價更值得信任。
選擇前多比較、多詢問,也能避免施工過程中產生責任不明的糾紛。
報價單怎麼看:常見項目與費用拆解!

拿到設計報價單時,許多屋主常被滿滿的項目名稱弄得一頭霧水。
其實,只要先把內容分門別類,就能快速看懂錢花在哪裡。
設計服務費:平面配置、施工圖、3D 模擬等,屬於設計專業服務。
工程施作費:水電、木作、油漆、地板、系統櫃等,是最大宗支出。
其他費用:監工、清潔、搬運、家具與軟裝採購等,會影響最終完成度。
檢視重點是名稱是否對應同一範圍、單價與單位是否一致、是否有未含項目。若兩家報價差距過大,通常不是誰「比較貴」,而是誰「報得不完整」。
設計費的組成結構:別再誤會 3D 就是施工圖!

在眾多裝潢報價項目中,「設計費」常讓屋主最感困惑。
其實這筆費用並非模糊地加上去,而是由幾個明確部分所組成。
設計費的主要構成
平面與立面規劃費
針對格局配置、動線安排與收納整合,是整體空間設計的藍圖基礎。
施工圖與細部設計費
包含尺寸標註、材質對應與收邊細節,影響後續工班施工的準確性與效率。
3D 模擬與視覺提案費
協助屋主提前預覽成品樣貌,方便雙方確認風格方向與色彩搭配。
常見的三大誤區
將設計費視為可折抵工程費
兩者性質完全不同,設計費屬於專業智財服務,不應視為可抵扣項目。
誤認 3D 圖等同施工圖
3D 模型僅為視覺模擬,未必含有正確的尺寸與施工標註,若直接施工容易產生落差。
以低價競標為主導
設計圖面不完整、材質未標明或缺乏監工細節,往往造成後期追加支出與現場爭議。
隱藏費用來源:追加常見三類+避爭議原則!

除了設計費本身,裝修過程中最常引發爭議的,就是「隱藏費用」與「追加項目」。
這些費用並非業者惡意加價,而多半是前期溝通未明確或現場狀況臨時變更所致。
常見的隱藏費用來源
水電重拉與電路調整
老屋常需重新配置管線,若初估未包含在報價內,容易在開工後追加。
材料升級或型號變更
若屋主中途更改品牌、尺寸或材質,例如改用進口磚、無框玻璃等,費用自然上升。
現場狀況追加施作
拆除後才發現牆面滲水、樑柱歪斜或結構破損,皆需額外補強。
避免爭議的三項原則
合約前確認細項
要求設計師列出完整報價明細,標註哪些為「預估」或「未含項目」。
變更需書面紀錄
任何臨時修改或追加項目,都應留有書面簽核,避免日後爭議。
保留合理預算緩衝
建議預留總預算的 5~10% 作為追加預備金,以防突發支出。
👀 延伸閱讀:裝潢施工常見錯誤有哪些?設計師教你避開 5 大裝潢災難
報價單比較方法:三類判讀與三個技巧!

拿到設計報價單時,許多屋主常被滿滿的項目名稱弄得一頭霧水
事實上,只要懂得分類,就能快速判斷哪些是「必要支出」,哪些屬於「可選服務」,並更清楚每筆費用的合理性。
三大類別判讀重點
設計服務費
包含平面配置、施工圖與 3D 模擬,是整體規劃與風格的核心費用。
工程施作費
涵蓋水電、木作、油漆、地板與系統櫃等項目,是預算中最主要的支出來源。
其他附加費用
例如監工費、清潔費、家具採購與軟裝搭配,雖非必要,但會影響最終完成度與質感。
比較報價單的三個技巧
逐項比對名稱與內容
不同公司項目名稱可能不同,務必確認是否對應同一範圍。
檢查單價與單位
留意報價單是否按「坪」、「件」或「工項」計算,以免誤會。
詢問未列入項目
若有未包含項目(如拆除、運輸、電料),應事先釐清是否另計。
選擇前先釐清自身條件:預算/時間/信任!
在選擇設計合作模式之前,先花點時間了解自己的狀況:預算範圍、可投入的時間,以及想參與的深度。

以下三項思考方向能幫助你快速定位:
預算彈性
若你預算充足、希望省時省力,「全包式」或「統包」能帶來最高穩定度;反之,若預算有限,「純設計」能讓資源運用更彈性。
時間投入
沒時間盯工程、又希望效果穩定,建議交由統包或設計公司主導;若樂於親自參與、喜歡比較材料與工法,純設計更能發揮你的主導性。
信任與溝通
設計是長期合作,信任感與溝通效率遠比價格重要。選擇讓你「講得通」的設計師,比找到「報價最低」的更關鍵。
從透明開始,讓預算與品質取得平衡!
不論選擇全包式、純設計或統包,最重要的始終是「資訊對等與溝通透明」。
先釐清需求與預算邊界,再對照報價細項與合約條款,很多爭議其實在開工前就能避免。

只要你願意把理想生活樣貌說清楚,設計師也能用專業幫你實現。
理性討論、彼此信任,預算自然穩,品質也會跟著上——這樣的合作,才是真的安心又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