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家設計避坑指南:10 個讓你後悔的裝修錯誤

透過本文您將瞭解…

居家設計避坑指南:10 個讓你後悔的裝修錯誤

裝修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之一,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讓人後悔的決定。

許多人在規劃過程中缺乏經驗,只顧著追求風格或趕工期,忽略了生活細節與實際需求。

 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空間規劃不當——動線安排常被低估,但卻是影響日常便利性與舒適度的核心。

如果規劃不佳,容易出現走道過窄、家具阻擋、門片打不開,甚至廚房與浴室使用不順暢,讓生活處處受限。

 

這類問題一旦發生,完工後幾乎無法再調整,後續想修正往往要付出高額代價,許多人入住後才體會不便,卻只能無奈接受。

而除了空間規劃之外,還有九種同樣常見、讓人懊惱不已的裝修錯誤,以下將逐一解析,幫助你在設計初期就避開這些陷阱。

目錄

貪圖便宜:選錯建材與施工品質

貪圖便宜:選錯建材與施工品質

裝修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許多人會選擇價格最便宜的建材或施工團隊,認為能省下一筆費用。

然而,低價往往伴隨著品質的妥協,日後維修費用遠比當初節省的金額更高。

更嚴重的是,劣質施工可能留下安全隱患,例如電路短路或滲水問題,不僅影響居住品質,還可能造成財務與安全上的風險。

 

錯誤二

低價 ≠ 省錢;維修與風險常比當下省下的更高。

  • 地板材料:廉價木地板含水率與耐磨度不穩,易吸水變形、鼓起。
  • 油漆塗料:低價漆遮蓋力差、附著力不足,短期內剝落、泛黃。
  • 五金配件:門鉸、滑軌、把手壽命短,鬆脫卡滯影響日常使用。
  • 水電施工:偷工減料、接頭未按規範,日後維修追管成本高。
  • 磁磚與鋪貼:尺寸誤差大、吸水率高,縫線難齊、空鼓與脫落風險升高。
  • 板材與封邊:防潮處理不足,浴廚櫃體易膨脹變形、封邊翹起。
建議做法
  • 預算重點投在基礎工程(水電管線、防水、結構)與高頻耗損五金。
  • 裝飾與軟裝(燈具、窗簾、軟件)採中價位,後期可彈性替換。
  • 規格寫進合約:板材厚度/等級、塗料級別與遍數、防水塗刷遍數與養護期、五金型號/保固。
  • 樣品與樣板先確認:地板/油漆/磁磚要看實品;必要時做 1 m² 現場樣板確認平整與色差。
  • 比價比規格:要求明細化 BOM 與工序,不只看總價;款項綁里程驗收(例:30/40/30)。
  • 保固與文件:寫清保固年限/範圍與到場時效;完工附竣工照與關鍵材料序號存檔。

 

 

收納不足:完工後才發現雜物無處可放

收納不足:完工後才發現雜物無處可放

住進去才知道「櫃子很多,但就是不好用」。

常見原因是前期只抓數與外觀,沒有盤點家中物品與生活動線,導致容量錯置、深度不對、位置不順手;吸塵器、行李箱、清潔補給沒有專位,只能外露成為視覺噪音。

收納規劃若沒有對齊日常使用頻率與取放高度,櫃體就會變成「黑洞」,東西越囤越凌亂,打掃成本也跟著上升。

 

錯誤三

收納 ≠ 多做櫃;尺寸與位置不對,等於白做。

  • 玄關:櫃深不足 30–35 cm,鞋盒、長靴塞不下;無臨時置物與雨具位。
  • 臥室衣櫥:吊掛深度小於 60 cm、抽屜過淺;換季棉被無上層量體。
  • 客廳層架:全開放設計灰塵負擔大,電視櫃缺「雜物抽」導致桌面回不去。
  • 大型物件:吸塵器座、摺疊梯、行李箱無專位與插座預留,只能外露。
  • 廚衛與陽台:清潔補給、備品沒有「補庫」,全擠在工作台周邊。
  • 小家電櫃:未留抽拉盤與散熱縫,電鍋/氣炸鍋高度不夠、走線混亂。
建議做法
  • 先做「物品清單 → 容量估算 → 櫃體尺寸與位置」:如玄關 30–35 cm 深、衣櫥吊掛 60–65 cm 深。
  • 動線與使用頻率配置:常用帶 80–140 cm;底部優先抽屜/拉籃避免黑洞;展示少量、其餘上門片。
  • 大型物件專位+電源:掃地機基地留回充路徑與插座;吸塵器座、行李箱、摺疊梯有固定收納格。
  • 小家電櫃設計:加抽拉盤(高承重滑軌)、後方走線孔與暗插座,並預留 5–10 mm 散熱縫。
  • 衣櫥內配:短掛/長掛分區,上層棉被櫃;抽屜內深 ≥45 cm;門片開啟不干涉床邊距。
  • 彈性與管理:可調層板+拉籃、分類標籤與透明收納盒;預留 10–15% 成長空間。

 

 

忽視採光與通風:舒適度大打折扣

忽視採光與通風:舒適度大打折扣

很多屋主以為把燈開亮、把窗做大就好住,但真正影響體感的是光的「均勻度與方向」以及空氣的「流通路徑」。

缺乏洗牆與間接光,容易眩光與陰影並存;單側開窗又沒有對流,濕氣與熱氣滯留,霉斑、悶熱與異味接踵而來。

若在設計初期沒處理窗向遮陽、對流動線與空調回風,等入住後再補救,成本和難度都會翻倍。

 

錯誤四

明亮 ≠ 刺眼;均勻光與穩定對流才是舒適關鍵。

  • 全靠主燈:只有嵌燈/筒燈,缺洗牆與間接光,眩光重、陰影多。
  • 窗向錯配:西曬無遮陽、臥室清晨直射;夏季過熱、家具褪色。
  • 單側開窗:沒有對流路徑與高低差排氣,廚衛濕氣滯留發霉。
  • 回風被封:空調出風直吹人、回風口被櫃體或簾帘遮擋,體感差。
  • 紗窗阻風:高阻網格與雜物堵塞,風量大幅下降。
建議做法
  • 分層照明:基礎照度 + 洗牆/重點光 + 間接燈帶,提升均勻度與舒適度。
  • 窗向與遮陽:西向增遮陽(百葉/蜂巢/遮陽簾)與 Low-E 玻璃;臥室採雙層(紗 + 遮光)。
  • 對流策略:形成「兩側開口 + 高低差排氣」,廚衛配持續換氣扇(靜音 24h 模式)。
  • 空調路徑:避開直吹人體區,預留回風與檢修口;有新風時配合門縫/氣窗導流。

 

 

水電配置草率:管線維修困難、後患無窮

水電配置草率:管線維修困難、後患無窮

水電是隱蔽工程。前期沒規劃好,入住後要改,多半得打開部分天花板、敲牆重走管線、調整插座與排水位;噪音粉塵大,還要復原油漆、木作、磁磚,時間與費用直線上升。

更糟的是錯誤會帶來風險:迴路過載易跳電發熱、接地不良有觸電危險;浴廁/陽台防水不到位會滲到樓下;冷氣與排水坡度錯誤會滴水、發霉、反味。

這些通常不是補一補就好,常得重做防水並重新拉管。

 

錯誤五

看不見 ≠ 沒問題;水電配置草率,維修成本成倍增。

  • 插座不足/位置錯誤:廚房台面、床頭、工作區、掃地機基地等高頻點位未預留或太少。
  • 未分迴路/過載:照明、一般插座與高功率設備共用,易跳電、發熱、縮短壽命。
  • 只靠 Wi-Fi 不佈線:未預埋網路線,訊號死角多,視訊會議不穩。
  • 排水與冷凝處理不當:排水坡度、彎頭錯誤或冷氣冷凝水未統一回收,回滲與異味頻發。
  • 防水與檢修口不足:衛浴滲漏難定位;天花、櫥下無檢修點,維修代價高。
建議做法
  • 分迴路與安全:照明/一般插座/廚房大功率/空調獨立迴路,配置漏電斷路器;配電箱清楚標示。
  • 插座基準:廚房台面每 60–90 cm 一組雙插;冰箱/洗碗機/烤箱各自獨立;床頭每側 2 組+USB-C;掃地機、電熱馬桶、鏡櫃預留插座。
  • 資訊佈線:各房至少 1–2 個網路孔,客廳 2 個;集中弱電箱,佈 CAT6/CAT6A,天花預留 AP 點位與電源。
  • 給排水:管線走最短直線、少彎頭;排水坡度約 1/50–1/100;濕區做 24–48 小時閉水測試,完善存水彎與防臭。
  • 檢修與紀錄:天花與櫥下留檢修口;冷氣排水集中至立管並留清通口;完工拍照存檔並繪製竣工管線圖。

 

 

只重視外觀:功能性與細節被犧牲

照片裡的「極簡美」很迷人,但真正決定居住體驗的,是轉身拿取是否順手、清潔維護是否省力、五金耐用度是否撐得住日常。

只盯著外觀而忽略細節,往往住不到半年就開始妥協、增添雜物或頻繁維修。

只重視外觀:功能性與細節被犧牲

 

常見狀況是為了好看做了無把手門片、全開放層架、全黑五金或亮面石材;結果手油指紋顯眼、落塵負擔加倍、台面容易刮染,門片難以施力、收納取放不順。

設計如果沒有把「使用情境—清潔工法—維修友善」串在一起,漂亮只會是短暫的。

 

錯誤六

好看 ≠ 好用;細節與維護決定長期體驗。

  • 無把手難施力:全隱凹槽或斜切手把,開闔費力、容易藏汙納垢。
  • 全開放層架:積塵速度快,視覺很快失控,打掃時間成倍增加。
  • 高敏材質濫用:亮面石材、深色烤漆、黑色五金指紋與水痕明顯、易刮染。
  • 尺寸與間隙錯配:抽屜淺於 45 cm、檯面高度不合(88–92 cm 為常見區間),使用不舒適。
  • 清潔斷點太多:水槽上嵌、轉角無 R 角、浴櫃落地無踢腳,清理死角處處。
建議做法
  • 以情境倒推設計:先列日常動作與頻率,再決定櫃體形式、開啟方式與高度;常用帶 80–140 cm。
  • 選可維護材質:台面選耐刮耐污(如高等級石英/人造石)、衛浴牆面選抗汙面;黑色五金改霧面抗指紋。
  • 把手與施力點:高頻櫃門採外露把手或好清潔的金屬凹把;重抽屜配高承重緩衝滑軌。
  • 尺寸基準與圓角:抽屜內深 ≥45 cm;檯面 88–92 cm;轉角、檯邊做 R 角或收邊條,降低碰撞與藏污。
  • 清潔與維修友善:水槽採下嵌/台下,踢腳板可拆;家電與管線留檢修口,五金選有保固與可替換零件的品牌。

 

 

未考慮生活習慣:裝潢完成卻用不順手

看圖容易、過生活難。若只憑想像決定櫃體、開關與動線,很容易與真實的使用節奏脫節。

像是切洗煮要繞路、回家手上滿滿卻無處放、夜裡找不到開關、洗衣動線斷裂;住進去才發現不順手,調整就得砍櫃、改線或重做門片。

未考慮生活習慣:裝潢完成卻用不順手

 

設計的起點不是風格,而是日常行為與物品流。

把「誰在這裡做什麼、手上拿什麼、下一步去哪裡」先釐清,空間才會自然順手、好用耐住。

 

錯誤七

順手 ≠ 假設;設計要從生活動作出發。

  • 餐廚動線錯位:冰箱—水槽—爐台順序不符備餐流程,來回折返;備料區無插座/局部照明。
  • 玄關無落點:缺坐凳與落塵區;鑰匙、信件、回收沒有歸位處,包包只能丟桌面。
  • 書房背光反光:採光在身後、螢幕反光;桌邊無插座與網路孔,走線雜亂。
  • 臥室不就手:床頭無雙控、夜燈太刺眼;衣櫃門片開啟卡床邊距。
  • 浴室不貼身:淋浴門開向濕區、置物平台過窄;毛巾桿離淋浴口太遠。
  • 家務動線斷:洗衣—晾—收—入櫃不在同一路徑,清潔用品無集中收納。
建議做法
  • 動作腳本法:記錄一日動作+手上物件,轉成需求清單再畫圖。
  • 餐廚三角與順序:冰箱—水槽—爐台總長約 4–7 m;備料檯面連續 80–100 cm,插座上緣距檯面 10–15 cm,補局部洗牆燈。
  • 玄關系統:坐凳高 40–45 cm、落塵區長 90–120 cm;鑰匙/信件抽、回收位與臨時置物層。
  • 書房線路:桌邊雙插+網路孔、桌下集線槽與走線孔;避免窗正對螢幕或加透光/遮光。
  • 臥室照明:床頭雙控、走廊感應夜燈(低照度、3000–3500 K);衣櫃門片開啟不干涉床邊。
  • 浴室置物:淋浴壁龕內深 10–12 cm、玻璃門開向乾區;毛巾桿距出口 30–60 cm。
  • 家務工作帶:洗衣機旁 40–60 cm 工作台、陽台掛桿高 150–170 cm;晾→收→入櫃一路動線。
  • 先實測再定稿:用紙箱/膠帶模擬櫃體體積與動線高度,確認就手再下單。

 

 

尺寸規劃失誤:家電家具沒先定,卡不進又散熱不良

許多人把家電、家具當成最後一步,結果完工才發現冰箱門打不開、抽屜拉不滿,或是嵌入機種沒有散熱縫,高溫噪音、耗電都上來。

更糟的是,安裝時才發現搬運路徑不夠、孔位不對,木作得現場修改,外觀與耐用度一起打折,返工費用也跟著增加。

尺寸規劃失誤:家電家具沒先定,卡不進又散熱不良

 

尺寸與預留不是「差不多就好」,它關係到開門半徑、對流散熱、檢修退路與搬運路徑。

型號與安裝圖鎖定,再讓設計服務設備,才能避免入住後天天被卡住。

 

錯誤八

預留 ≠ 隨便抓;尺寸不對,搬不進也裝不好。

  • 冰箱靠牆或貼櫃,門片與蔬果盒無法全開;散熱距不足導致高溫、耗電與壽命縮短。
  • 洗碗機/烤箱尺寸未核對,前方抽出空間不足;嵌入孔位未留通風槽。
  • 洗乾塔只算機身未計入管路深度;陽台門寬、走廊轉角忽略,結果搬不進去。
  • 投影幕盒、窗簾盒與空調出風口互相干涉;天花高度不足導致收邊不美觀。
  • 開門半徑與動線衝突:冰箱門、衣櫃門、烤箱下拉門與通道淨寬互卡。
  • 插座與給排水未對位:設備安裝後外露延長線與軟管,既危險又影響外觀。
建議做法
  • 先鎖定設備清單與型號(冰箱、洗碗機、蒸烤箱、洗/乾、熱水器、淨水、新風…),下載安裝圖與散熱需求並畫進圖面
  • 尺寸基準:冰箱左右各 ≥5 cm、背後 ≥5–10 cm;靠牆側再留 ≥8–10 cm 讓抽屜全開。洗碗機 60/45 cm 標準寬,前方抽出 ≥110 cm。
  • 洗/乾塔:深度(含管路)≥65–70 cm、機高 170–190 cm;預留檢修空間與排水點,避免只靠接水盤。
  • 嵌入蒸烤微:四周通風縫 5–10 mm、背部保留通風槽;所有尺寸以廠商安裝手冊為準。
  • 窗簾/投影:窗簾盒高 12–15 cm、深 10–12 cm;投影幕盒深 ≥12–14 cm,投影距依機型焦距計算。
  • 動線與搬運:主動線淨寬 ≥90 cm;下單前量電梯、梯間、玄關最窄處淨寬/淨高,確保最大的家電搬得進。
  • 預留彈性:用可調層板、活動底座與可替換飾板,保留日後換機的尺寸誤差。

 

 

忽視隔音與聲學:入住後才發現回音與樓板聲

很多空間看起來漂亮,實際卻「聲音刺耳」。

大面積硬材質、挑高加落地窗讓回音拉長;窗氣密與門縫沒處理,道路與鄰居聲音直接灌進來。

忽視隔音與聲學:入住後才發現回音與樓板聲

 

樓板、管道、空心門與未填充的輕隔間,都可能成為噪音「聲橋」。

一旦完工才補救,往往得拆天花、重做門窗或包管,成本高、效果也打折。

 

錯誤九

安靜 ≠ 關窗就好;構造與縫隙才是噪音關鍵。

  • 輕隔間未填充:只上單層石膏板、牆內插座背靠背,形成聲橋、鄰聲直穿。
  • 空心門+大門縫:房門輕薄、三邊無密封條,走廊與客廳聲音全透。
  • 窗戶氣密差:鋁窗與牆交界未填實,玻璃配置單薄,道路噪音、車流聲明顯。
  • 樓板撞擊聲:木地板直接鋪設無隔音墊,樓上走動與移動椅子聲放大。
  • 管道噪音:排水立管未包覆吸音與阻尼,馬桶與沖水聲在夜間尤其明顯。
  • 室內混響過長:石材、木地板、玻璃比例過高,對話有回音、電視聲刺耳。
建議做法
  • 牆體:輕隔間採雙層石膏板(≥12.5 mm×2)+岩棉 50–75 mm,錯縫上板;避免插座背靠背。
  • 房門:改實心門或膠合木門,三邊加密封條+門底擋;門框四周發泡填實再打膠。
  • 門窗:升級氣密窗與中空/膠合玻璃(例:5+5 夾膠+12A 中空),窗框周邊以 PU 發泡+耐候矽利康收邊。
  • 地面:鋪設 5–10 mm 樓板隔音墊再上木地板;餐桌區配置腳墊或大面積地毯減少撞擊聲。
  • 管道:立管先貼阻尼片再包 50 mm 玻纖/岩棉,外層耐燃板封閉並留檢修口。
  • 吸音配置:客廳/走道局部做吸音板或穿孔板背填吸音棉;搭配厚窗簾、布沙發與地毯,縮短混響。
  • 設備減振:室外機加減振墊並避開臥室牆;吊隱式室內機用彈性吊架、風管內貼吸音材。
  • 驗收自測:完工以白噪音與分貝計檢查門窗與牆面弱點;混響時間目標:客廳 ≤0.6–0.8 s、臥室 ≤0.5–0.6 s。

 

 

忽略預算控管:邊做邊加項,超支失控

忽略預算控管:邊做邊加項,超支失控

過程中,最常見的陷阱之一就是「邊做邊加」,例如臨時追加收納櫃、更換高檔建材、加裝系統設備。

當初沒有完整規劃預算與控管機制,往往入住前才發現金額比原先估算多出二到三成。

這類問題不僅造成財務壓力,還可能因資金不足而被迫中斷或降低後續工序品質。

 

錯誤九

便宜 ≠ 省錢;忽略預算控管,最後超支失控。

  • 邊做邊加:臨時追加櫃體、換高檔建材,最終金額超出原估 20–30%。
  • 合約模糊:缺乏 BOM 明細,施工單位臨時加價難以拒絕。
  • 無備用金:全額壓在裝修費上,遇突發狀況只能犧牲工序或品質。
  • 短期妥協:為應付資金不足,被迫選低價工法,後續維修成本更高。
建議做法
  • 預算規劃:總預算分配為基礎工程 50–60%、設計與材料 30–40%、備用金 10–15%。
  • 明細透明:要求施工單位提供 BOM 明細,標示材料規格與單價。
  • 追加控管:所有臨時加項需書面確認,並不得超過總預算的一定比例(建議 10%)。
  • 預留緩衝:工期及資金皆需保留 1–2 成彈性,避免後續工程被迫妥協。

 

 

找到好的室內設計的價值

  • OD 專業服務遠不止於美學

看到這裡,你或許會覺得室內設計公司挑選過程如此繁瑣複雜,甚至有些令人卻步。

的確,尋找一個值得信任的合作夥伴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。

然而實際上,找到一位真正優秀的室內設計師所能帶來的價值,遠遠超過你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。

 

OD Studio 設計師日常
OD Studio 設計師日常

OD Studio 的室內設計不僅僅是將你的家變漂亮,更是一個專業的整合者、問題解決者和預算管理者。

我們能:

  • 提供專業的空間規劃與建議:

    根據你的生活習慣、家庭成員、未來需求,提供最適切的空間配置建議,最大化空間的使用效率與舒適度。

  • 為你量身打造獨特的風格:

    深入了解你的喜好與個性,創造出專屬於你的、獨一無二的居家風格,而不僅僅是複製雜誌上的圖片。

  • 控制裝潢預算規劃:

    根據你的預算,提供合理的設計方案與材料建議,並在過程中協助你掌握費用支出,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或超支,同時也能有效管理室內設計費用與工程款。

  • 提供專業的材料與工法知識:

    他們熟悉各種建材、五金、設備的特性、優缺點及市場行情,能為你推薦最適合且品質可靠的選擇,並確保工法正確,提升裝潢的耐用性與安全性。

  • 擔任你與工班之間的橋樑:

    設計師通常具備與工班溝通協調的專業能力,能將設計圖說精確地傳達給工班,並在施工過程中解決現場問題,確保施工品質。

  • 節省你的時間與精力:

    裝潢是耗時耗力的過程,好的設計師能為你分擔大部分的協調、監工與採購工作,讓你無需事必躬親,可以專心於自己的生活與工作。

  • 避免不必要的錯誤與損失:

    憑藉其專業知識與經驗,設計師能預見並避免許多潛在的設計或施工問題,讓你避開裝潢陷阱,省去未來可能產生的高額修繕費用。

  • 提升房屋的價值:

    精心設計與施工的房屋,不僅能提升居住品質,在未來有轉售或出租需求時,也能顯著增加房屋的價值。

 

因此,將室內設計公司挑選視為一項重要的投資,而非僅僅是裝潢過程中的一項支出。

花時間找到一位真正值得信賴、與你契合的室內設計師,將是你打造夢想家最明智的決定。

學會如何選設計公司,遠離黑心設計公司的困擾,你的裝潢之路才能走得更踏實、更安心。

 

 

居家設計避坑指南常見問題 (FAQ)

 

Q1:為什麼裝修不能只看價格選最便宜的?

A1:很多人以為降低建材等級或找低價施工團隊,就能有效控制裝修預算。

但實際上,普遍情況下低價往往伴隨施工偷工減料、用料品質下降等問題。

短期內可能看不出差異,但入住後很快就會面臨木地板變形、油漆剝落、五金鬆脫等狀況,維修與更換的花費往往比當初省下的金額更高。

 

Q2:收納櫃做越多越好嗎?

A2:收納並不是櫃子數量越多越好,而是要能真正符合生活習慣與物品特性。

若櫃體深度不足,鞋子放不下;衣櫥太淺,吊掛衣物卡住;或是大型物件沒有專屬空間,結果還是得擺在外面,反而讓居家更凌亂。

 

Q3:採光好是不是就代表舒適?

A3:很多屋主認為只要窗戶做大、燈光打亮,就能讓空間舒適。

但實際上,光線的均勻度、角度以及遮陽條件,才是決定居住感受的關鍵。

單純依靠主燈容易產生眩光與陰影,單側開窗又可能導致悶熱與潮濕,這些都會讓生活品質下降。

 

Q4:為什麼水電配置要特別重視?

A4:水電屬於隱蔽工程,一旦設計或施工有誤,等入住後發現問題,往往必須拆除牆面或天花板重新改管。

這樣不僅花費高昂,還會產生噪音、粉塵與工期延誤,對居住生活造成極大干擾。

 

Q5:裝潢一定要先確定家具家電尺寸嗎?

A5:很多人把家電與家具留到最後才挑選,結果導致冰箱卡住、洗碗機散熱不良或抽屜拉不開。

若在規劃階段就確定型號,並將安裝圖納入設計,就能避免尺寸衝突與返工。

 

此外,搬運路徑也要事先確認,例如電梯大小、玄關淨寬與走廊轉角。

這些細節若沒事先考慮,到時候只能修改木作或退換設備,成本和麻煩度都會加倍。